一些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们替孙子、孙女背着很重的大书包送孩子上学,你们有什么看法?
你能想象一个驼背老人背着沉重的书包步履蹒跚的走着,旁边一个吃着零食的小孩嘟囔着“快点,快点”的画面吗?画面有点残忍,但真实存在,特别在农村小学很常见。
(图片源于网络)
1.学生的书包为什么这么重?研究表明,书包的重量不能超过身体重量的二十分之三,否则会影响骨骼发育。
我们学校多次强调,把不用的书放在抽屉里,不要带回家。实际上学生把书包放满东西作为一种有成就的事,有用没用的东西都带来带去。再加上雨伞、水杯、零食等等,背起来就很吃力了。
同时,有的学生家长会考虑,东西放在学校容易丢失,所以宁愿每天背回去。
2.老人为什么心甘情愿为小孩背书包。
首先,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人们舍不得自己的后代受一点苦,看着孙子背着这么重的东西他们于心不忍,怕压坏了孩子。殊不知,他们这是溺爱,不易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个性,造成他们好逸恶劳,自私自利。
3.书包减负势在必行。减负做到以下几点,减轻书包自重;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教孩子整理书包等等。
总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书包自己背。当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基本事情都被大人包办的时候,我们还指望我们的后一代能担当责任、创造未来?
在孩子没上小学之前,老记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当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老记觉得自己太片面了。
很多事情,旁观者和当局者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孩子上学不自己背书包这件事。
刚开始当爹的时候,老记每看到小学生又蹦又跳地在前面疯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背着书包在后面紧追的场面时,就会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太过娇纵!——上战场的士兵连枪都要别人背,还怎么打仗?
终于有一天,老记的孩子也跨进了小学的大门。
当拎着孩子的小书包,从刚报道的小学校园走出来的时候,那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着意要当一个理智型、科学型、绝不娇纵孩子型的现代化老爹的老记,有点发蒙了——具初步估计,这个小书包的重量,不低于10斤。
第二天,当把10来斤的书包硬挂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时,老记的心里有点犹豫了,有点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了。而当孩子放学,背着小书包吃力地在校门口出现时,老记已经有了上去帮他“背枪”的想法了。最终,一周之后,“枪”顺利背到了老记的肩上。
现在孩子书包的重量,真是远超没经历者的想象。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柔弱的脊柱,不太能受得了长时间超重量的压迫。如果家长有能力,最好能够帮帮忙——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不是非得和那个超重的书包较量。等孩子上了三四年级、身体力量长起来之后,再将书包交还给他不迟。
小孩素质教育,减负讲了多少年了,压在小孩身上的负担不减反增。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是很多家长的期限,也相应的这期望也转嫁到小孩身上,爷爷奶奶自然不甘落后。这种情况在社会压力的高压下,不会有多大改善。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每天放学时都会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校门口接孙子放学,从孙子的肩膀上取下书包,再把书包背在自己的背上,孩子则若无其事地跟爷爷奶奶走回家。
看着老人和他孙子慢慢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难道这就是爱吗?这就是教育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学生在家中受宠的爱有多深。我猜想这学生从幼儿园到现在上学放学自个都没背过书包。因为每天上下学都有"保姆"替他代劳,他真是个"幸福的孩子"。
其实,这些爷爷奶奶的行为不是关爱,是溺爱。长此以往,孩子们反倒认为爷爷奶奶为他们背书包是天经地义的,并不能体味那是爷爷奶奶的一种牺牲一种奉献。
爷爷奶奶接送孩子是有必要的,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毕竟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但是有必要替他们背书包吗?既然是学生,就具备了背书包的能力。尽管如今小学生的书包有点沉,有点不堪重负,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成长中应当承担的。
爷爷奶奶们应当换换脑筋,接受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再说背背书包不算什么太苦的事情,这点小苦他们该吃,他们也能吃。家长们不必越俎代庖。
我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哪怕只是背书包这件小事。至少让孩子知道,背书包是他的职责,里面装的全是他上学所需的用品。做家长的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才会成长,不会一直依赖于他人。
我不赞同老人们替孙子孙女背书包!
1.应该让他们从小就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有依赖性,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如果书包实在太重,可以分成两个书包,老人可以帮孩子背一个就可以了。
3.不管是书包还是伞具还是玩具老人都不要替孩子拿,让他们从小学会独立自主的个性。
以前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要延伸到爷爷奶奶一辈了。
个人感觉吧,这是一个教育问题。一个沉重的书包,背负着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
是不是该爷爷全部背着呢?我想最好是分摊。也许孩子小,背不动那么多,但孩子自己的书包不能不背,起码得背一部分 ,老人拿一部分。如果孩子大了,那就应该自己全部背着,自己承担责任。
从小培养分担和承担自己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大人绝不能全包全揽。否则以后培养出来的就是甩手掌柜,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小皇帝,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什么事都是大人做好了 ,什么事都不管,什么事都得帮他弄好。没有责任心,体验不到辛苦,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看着别人怎么忙着都不管 ,自己都袖手旁观。长此以往会慢慢养成坏习惯 ,这样遗害无穷。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长久以往会培养成孩子的懒惰。现在都是一胞胎或者两胞胎,很多事情父母都代办了,用不着他们动手。也许是大人们怕他们累着了,委屈他们了。但这其实也不对呀,久而久之不就把他们培养成大懒虫了吗?
背书包,看是一件很小的事 ,但是也要把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融入其中。
谢谢邀请,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家长和孩子角度分开来看。
第一,从家长角度看。家长们会觉得孩子还小应该得到照顾。接孩子的是爷爷奶奶,如果不给孩子背书包,儿子儿媳会不会说没有把孩子照顾好。综合之下,几乎爷爷奶奶基本上会主动要求给孩子背书包。
第二,从孩子角度看。哪怕刚刚上一年级,也意味着孩子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公斤以内的重量并不会影响孩子的长高。反而有助于孩子的责任感。
个人觉得,应该要孩子自己背书包,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长大以后更加孝顺长辈。
第一,过分溺爱的后果,使孩子变得懒惰无能。
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溺爱,太害怕孩子吃苦受委屈,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成为温室里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而且现在好一部分学生的书包是拉杆式的,即使很重,并不需要很大力气。这期期末考试之前,有一位初二三班的男生,爷爷溺爱孙子,达到无以复加淋漓尽致的地步,爷爷和他孩子的他说:只要你敢让孩子做家务,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这样保护下,这个初二男孩非常懒,很无能,以致于期末考试都不参加,怕做作业,怕背诵,怕吃苦。
第二,孩子终会长大,家长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从小时候做起,从小事做起,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背书包这种小事,吃饭,穿衣服的小事情,尽量让孩子学习自己完成,将来孩子才能更好独立生活。我们家在农村,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有个同姓家门,在镇上开馆子,家庭经济条件在当地在我们家族中算是可以,家长对孩子百般迁就,小时候每天买好早餐,还给孩子送到嘴边。以致于现在30多岁了,父母还要买早餐,没有结婚,没有工作,稍有不满还要和父母大吵大闹,这就是家长过分保护的恶果。
第三,孩子成长过程中挫折教育必不可少,这可能成为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农村孩子,我几岁开始慢慢参加劳动,下田割谷子,到地里掰玉米,手臂经常是火辣辣的伤痕,晚上洗澡时候,香皂水一上,那感觉很痛,就像伤口上撒盐一样,甚至不敢用香皂。觉得很苦很痛,不想下地干货,但是身在农村,怎么能不干活。后来,读书的时候,反而觉得这些经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遇到困难挫折,就想到那样的苦都吃过,还怕啥,而且读书非常用功,迫切地想改变命运,包括后来高考失利,一个人还是坚强挺过来了。
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现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书包很沉,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背书包,都非常困难。很多孩子上学就像出门旅行一样,拉着行李箱。二是交通状况令人堪忧。长辈害怕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出现意外。爷爷奶奶接送也是起到保护作用。三是孩子的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来接送。
送孙子红包500元好吗?
好,因为喜欢孙子,孙子才会包红包,不管多少,都是心意。
、整数红包:比如包200、300、500、600、800、900、1000等等,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你们关系的亲疏来确定具体金额。2、尾数为6:可以给66、366、666等红包数额,因为6谐音六,有六六大顺的寓意,非常吉利,很适合送给新生儿。
3、尾数为8:88、168、188、288、688、888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红包数额,因为8谐音是发,寓意是发财,168更是有一路发的寓意,所以尾数为8的红包送新生儿非常合适。
4、尾数为9:比如99、199、299、999等红包数额,数字9寓意长长久久,可以表示祝福小孩健康长久,也可以祝福他们一家幸福天长地久。
红包送大了。
孙子如果读大学,而且需要添置点东西,一次送500元也可以,但若不是这回事,就给得多了。
孙辈是不懂得老人的钱如何得来的,只要给他,不会拒收,数量也会由少到多,还有怪现象,他们拿了爷爷奶奶的线不吃家里的饭,要点外买,所以对晚辈只能严格要求,抠紧点没关系的。
好。基本上来说在一千元之内都是比较合适的,例如500 600 800或者1000元都是可以的。给的太多不适当,给的太少孩子心里欢喜程度不够。当然在我国一般给红包,都是要给双数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传统,但是大家约定俗成都是这样。
给孙子的红包多少随自己的心意。那个当爷爷奶奶都乐意给孙子花钱,如果自己的经济条件挺好,红包就多包点,给500-1000元的红包。自己高兴 而且孙子高兴。
如果自己的经济条件一般,也可以少包点,给300-500元的红包,只要是心意到了,孙子也是非常高兴的
给孙子包多少红包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对孙子的心意,正常经常生活在一起的话就是200-500左右,这个可以看经济条件,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你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好大家都看在眼里,不会因为一个红包的多少而改变,不过包给孙子他肯定很开心,毕竟是孩子嘛
春节给孙子红包,其实一方面看各个地方的习俗,另一方面看自己的经济能力,还有一方面看亲家方面如何给孙子红包。这3点一结合肯定给的红包是妥妥的恰到好处。
现在很多小孩子的自主意识很强的,春节的红包是不交给父母的,都是留给自己保管起来自己使用的。所以在此情况下其实给孩子红包的金额数量,还是应该掌握的比较恰如其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可能这样是比较好的。
同样其实给孙辈红包的多少也要看一看亲家方面怎么给的,争取给的是一样的数字。不至于让孩子产生混乱或者让孩子的父母产生思想混乱。有时候家庭中的一些小事也要处理的相对更妥善,不能太过马虎,或者特别随意。
那么基本上来说在一千元之内都是比较合适的,例如500 600 800或者1000元都是可以的。给的太多不适当,给的太少孩子心里欢喜程度不够。当然在我国一般给红包,都是要给双数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传统,但是大家约定俗成都是这样。
当然有些大家庭,孙辈众多,此时给红包就要量力而行了,不过如果有些懂事的小辈,会早早的先给父母发红包,也就是自己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给长辈先发红包,那么此时可以自己再添一点钱,把它平均分给那些孙辈。
在很多地方中,只要是超过18岁就不再给红包了,但是在广东是不一样的,广东,只要年轻人还没有结婚,都可以在过年时拿红包。所以在过年时有时候长辈给红包,不仅仅是给孙辈,可能还要给那些没有结婚的年轻人。红包就要分为两类,给孙辈的是个大红包,给那些没有结婚的成年年轻人,就是一个象征性的小红包。
在路上遇到一个送孙子坐公交去上学的爷爷,为孙子刷了老年卡之后下了车,对此你怎么看?
如果老爷爷的孙子是幼儿园的,下车给孙子刷了老年卡也没什么争议,相信他没有坏心眼,不会伤害到任何人。如果他孙子到啦需要办卡的身量,司机也会提醒他的,他也没有必要等下车在刷卡。在这里提个醒,既然称他是老爷爷,就不能跟老爷爷较劲,原因是他的记忆忘的快,更不能说“老年人爱贪小便宜” ,如果他的孙子已经到了办卡的标准,老爷爷又没有钱 ,孩子又不给他钱,那么——到底是谁爱占便宜呢?
这爷爷知不知道,他这是养废物的节奏啊!难道这孙子不是亲生的?想要捧杀他,养废他?
许多老人觉得掏心掏肺对孩子好就是好,有时候甚至不道德地损害他人,或者公众的利益而在所不惜!
像文中这位老人,为了省点钱,带坏自己的孙子,损害公家的利益,毁了孙子三观。像这种三观不正,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将来很可能就是社会渣滓和负担啊!
老人这样做,难道就没想过孙子的前途吗?古时候有的后宅继母就是用这种捧杀的办法养废前任的孩子,没想到现在的老人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孙子。
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就让老人不顾孙子的教养和前途,要是有更大的利益,会发生什么?细思极恐啊!
唉,真为这些无知,又自私自利的老人感到悲哀!坏的榜样,过度溺爱孩子就是在毁孩子啊!!!!
这孩子没有断手断脚,难道不能自己刷自己的卡,要他这样服侍周到,跟古时候的老奴有得一拼!
如果孩子连刷卡这点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连不该贪的不能贪这种基本素质都没有,将来有便易好占的时候,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贪了再说!这种人哪个单位敢要?这种人又怎么能担当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醒醒吧,老人要有老人的样子,至少不能带坏孩子啊。别让自己低到尘埃,别太作践自己,退休金足够你的基本生活了,干嘛还要贪这点小便易?你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开心肆意地为自己而活?偏要去为孩子贪图便宜,去养废自己的孙子孙女?
谢邀!既然孙子能乘公交车上学,说明已持有学生卡,要不然放学返途就是个问题。
由此判断,爷爷上车给孙子刷老年卡,其目的就想占点几毛钱的便宜,类似现象在各个城市屡见不鲜。
公交公司明文规定,持卡人不得转借他人或代为刷卡,但在喧嚣的闹市区乘车刷卡,只能凭借司机目测观察来正确引导和提示。
本话题提到的那位爷爷,肯定是定点接送孩子,替孙子刷卡或许不是第一次。如果就为贪小便宜,公交公司可收集车载视频资料后,对其行为进行规劝。
我认为题中老人刷卡行为涉嫌逃票,损害公交单位经济利益。
老人刷老年公交卡乘车是免费的。哈尔滨每天早晨,总能看见一些老头老太太乘坐公交车上早市买菜,早市到家距离一两千米,步行也就是二十来分钟,每次乘车正常购票需付两元。因为刷老年免费乘车,老人能走也不走,常常等车时间步行可以到家。不需要付费的侵占有点儿自私。
老人给孙子刷老年卡,孙子等于免费乘车。题中上学儿童乘车按规定刷学生卡或买成人票。如果儿童没办学生卡要付全票乘车的,刷学生卡可以半价乘车。老人给孙子刷公交卡,孙子乘车上学,至少可以节省一半车费。
侵占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利益的行为太多了,题中老人行为仅是其中一种表现,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应当加强管理,堵塞钻政策漏洞的行为。
本人愿意回答网友的提问和咨询,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评论与互动!如您认为我回答有道理,请给我点个赞!
我对这事没太多看法,甚至是不以为然,再者我坐公交车也很少去观查别人。
即使有爷爷奶奶送孙子坐公交车上学刷了老年卡也不用太指责,每个人都是有小民心理的喜欢点便宜,这种心理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不要总是把一些事升级到道德成面上来,人间烟火世间百态,万人万相,千人千面不要把水准放的太高去看世上的一切人,不要用指责的心态去看别人,世上的事原本就是不公平的,只有自己摆平自己的心态,删除指责抱怨这个世界就剩下天籁之音。
回答:不可思议的行为。
为什么拿出老年卡为孙子买单呢?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事情。应该取消这位老人家的福利卡!国家为了老年人“老有所乐”给到了一定岁数的老人们发放的《老年卡》:它是让自己享受这个权利的,不是让你的家庭成员也来享受这个福利待遇的。应该问责一下这位老人家的行为!在每天的生活中,有的人对持有《老年卡》不以为然,有的还借给别人使用,这都应该明确改正并及时制止住。试问一下,这位老人家:你可曾知道?你的这种行为如果孙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话,他也会学着和您一样,“外甥打灯笼”照做的。人身上的很多毛病都是“潜意识”中传染给别人的,自律自己的所做所为很重要的。
每个人都负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有不同感受和收获的;能在上了年纪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福利待遇,懂得珍惜才是!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个别人做些与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事情,司机就应该提醒这位老人,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虽然钱头不大,但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久而久之,也会有人校仿。生学应该办成合法的学生卡,收费又不高,也很方便。
一、无论什么原因老人都不能为孙子刷老年卡,违犯规定,这是一种逃票行为。
二、老人不自尊自爱,把党和政府给他的温暖,对老人的关爱尊重当成了个人的工具,既令人不齿,也受社会的道德批评。
三作为带孙子的第一个言传身教的老师,给孙子做了一个不诚信,不知耻、无公德的坏榜样,长期如此后患无穷。
四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强化诚实守信的个人修养,自尊自爱,打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过年发红包,老人给孙子1000元,给外孙200元,这合适吗?
我觉得不合适。这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这背后还体现了老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会寒了多少女儿女婿的心,试问,如果将来老人重病,如果女儿少出钱少出力老人和儿子同意吗?
这明显的偏颇第一伤女儿的心,外嫁了,在婆家是外人,回娘家是客人,看到父母给红包区别对待,都会特别心酸苦涩,想来,父母家已不再是自己家了。女婿若是看到,会有意见,间接造成女婿对女儿的意见,那造成的后果是,女儿女婿上门少了,情更淡了。
第二伤的是外孙的心,小孩子很多拿红包喜欢当场拆开,或是孙子与外孙比较的话,这一个开心,一个失望,外孙立马也能感觉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觉得自己不受欢迎,问为什么我的红包少?想想怎么都难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孙肯定会和爸妈说,再不喜欢去外公外婆家了。
现在已不是封建旧社会,如果家庭只有女儿的呢?难道说绝户了吗?
这个有点不合适吧!毕竟孙子和外孙都是自己孩子的孩子,这样发红包相差了800元。总是感觉老人心意到了,但就是比较偏心。手掌手背都是肉,可是手背是一层薄薄的皮,手掌是一块肉啊!
我有一个亲戚,总是记得给自己的孙子发红包,却没有给外孙发红包。至于他的女儿有没有意见我就不知道了,我只听到亲戚的老婆说,每次女儿来都给那么多钱,你这个当外公的却从来都没有想过给外孙一个红包。
然后我那个亲戚只是嘿嘿一笑,说我忘记了。
这很合适。
发就很好,不管多少。
给孙子1000外孙200。在老人眼里孙子和外孙不一样,一个是孙子一个是外孙。
在你眼里孙子是老人儿子生的,外孙是老人女儿生,儿女都一样,应该发一样都是1000或200对吧。
每个人不一样,一个一人想法,一人一个脑袋,一人一个思想。别管老人发多少,都应替孩子感到高兴。
记的小时侯,有一年除夕夜,父亲给我们兄妹发押岁钱,一人一毛一分钱,那时我们很高兴。
回答完毕你满意吗?
我很满意。
这也谈不上合适不合适,老人有老人的想法,毕竟中国那么多年的传统在,可能孙子比外孙更亲一点吧,所以会有区别对待。只是这样做,小孩应该没啥想法,但是女儿会有想法了,感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容易造成家庭里不必要的口角和隔阂。所以一样给了,大过年的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尽量一样也能体现出老人们对下一代的爱
这样挺合适的!说明老人非常明智:过年了,给孙子压岁钱给的比较多!这样一来孙高兴,儿媳高兴因为压岁钱不只是孙子一个人花吗?全家人高兴不就是家和万事兴吗?再说了,孙子,儿媳妇是和老人在一个家里生活,给孙子钱还在自己家里,并没有不划算!
给外孙压岁钱就需要好好想想,不能想给多少是多少!因为女人都有共性:那就是拿娘家的父亲和公婆比!压岁钱虽然是小事,如果给外孙多了超过女儿公婆家的,女儿容易对公婆比较,产生意见,在婆家耍小脾气,影响家庭和睦!这样反而害了女儿!
就压岁钱来说,给多给少应该是长辈的心意,按理晚辈不应计较!但是现实经济社会,人们收入高了,给晚辈的压岁钱也水涨船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年嘛!你来我往也成了一种民俗礼仪!对成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孩子,母亲来说又是一笔收入!就因为这和礼仪,女人往往心细,谁给了孩子多少帐算的明明白白!给少的还有怨言!
说白了给晚辈压岁钱,一定要分清内外长幼!不能一摡而论,否则自家儿媳妇有意见,女儿对婆家也有意见!害人害己不利于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