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美国2架飞机在空中相撞,他们的空中管制那么差吗?
美国通用航空发达,很多通航空域(一定高度以下,无民航活动),是没有空中管制的,全靠飞行员自己防止冲突,无线电频道里报告自己的位置和方向速度,注意守听其它航空器的位置和活动趋势,天气好的时候保持目视监控。美国通航事故不少,比如科比直升机坠机事件,这是发展通航的代价,就和公路上车祸一样,无需过度解读。
不想说“报应”,只想说“罪有应得”!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美国当地时间7月5号下午两点二十分,两架飞机在科达伦湖上空相撞后坠毁,随后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军陆战队和消防队紧急出动救援,结果在飞机上发现了两具尸体。随后,库特奈县警长办公室透露,机上8人为机组人员和乘客,事故中无人生还。
目击者约翰·考尔斯说,坠机事故发生时正与家人在湖边,他突然看到一架水上飞机在不超过200英尺的高度飞行。飞机发动机似乎突然爆炸了,一侧机翼与机身分离,随后飞机坠入湖中。另一名目击者皮尔斯·皮尔斯说,两架单引擎飞机在距离湖面约800至900英尺高的空中相撞,根据两架飞机发动机的声音,两架飞机当时正以非常高的速度飞行。
无独有偶,几天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一起悲惨的撞车事件。6月30日晚,美国空军一架F-16战斗机在执行例行训练任务时突然坠毁,飞行员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上述两次不同的坠机事件涉及两大类飞机事故,即民用飞机事故和军用飞机事故。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美国连续发生了两起事故,给外界的印象是美国的空中安全很难保证。
在飞机事故领域,特别是在小型民用飞机领域。每年都有很多惨烈的坠机事件,就连美军飞行员也不能幸免,在2019年3月17日,美军王牌飞行员马修·海登驾驶一架塞斯纳421B轻型飞机在联盟县上空发生意外,最终机毁人亡。
据了解,马修·海登是首位驾驶F-35第五代飞机超过500小时的王牌飞行员,马修·海登的驾驶技术应该非常好,不应该在一次小型飞机事故中折戟。
马修·海登的死亡也是美国一起小型飞机事故的牺牲品。美国国内航空业非常发达,加上地面快速交通建设水平较低,因此小型民机成为广泛使用的中短程交通工具。
但在小飞机普遍使用的背景下,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问题。天气条件异常、飞行员驾驶技能不过关、飞机技术故障成为小飞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且长期无法得到解决。
除了小型民用飞机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外,最近一段时间,美军飞机也是麻烦不断。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美军F-22、F-35、F-15、F-16、C130运输机、武装直升机坠毁事件接连发生,前后短暂的时间间隔让世界舆论大吃一惊。
据最新消息,美国空军一架B-1B轰炸机因技术故障紧急迫降机场,造成刹车起火和两个轮胎扎破。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暴露出很多问题。
撞得好,撞得妙,撞得呱呱叫,这是他们罪有应得,这是报应啊!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消息,美国爱达荷州当地政府证实,当地时间5日下午14时20分左右,两架飞机在科达伦湖上空相撞并坠入水中,造成2人死亡,6人失踪。
据目击者所表示,一架飞机貌似发生了引擎爆炸,另一架飞机则在相撞后机翼脱落。
对于此次意外事件,一是说明美国航空公司并没有认真检查飞机状况,粗心大意,工作失职,导致引擎爆炸。
二是说明驾驶员的技术不到位,不能有效规避风险,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然非计会无缘无故去相撞吗?
总结:
对于这样的事件,发生一件,我们就得警醒一件,毕竟我们也需要用飞机,我们应该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
美国那地界,低空域的小飞机,跟我国路上看到大油耗的悍马一样感觉,有很多在飞。
房子后面有私家跑道的不罕见。升空几乎没限制。
不是美粉,这跟几辆汽车撞在一起,指责交通法规是否健全,是否合理一样。
别想太多,低头干活才是正解。
百夫长来答题。欢迎关注并留言!
先说答案:差吗?美国的“精确控制”是目前效率最高的航空管理制度。
为什么要搞航空管制?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4年7、8月份的时候,我们解放军在东海搞大规模的多兵种联合军事演习,因为参演的飞机较多,所以搞了很久的航空管制,也直接导致了华东和华中12个机场出现了长达26天的大面积延误,这12个机场分别是: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南京、杭州、合肥、济南、无锡、宁波、青岛、连云港、郑州、武汉。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军方搞个演习就把民航客机都给管控了?其实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军机和民航客机相撞的惨剧,当时也有人在网上说,希望民众要慢慢习惯,这是中国空军强军路上的必须,民众要学会做出让步。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美军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
美国有3000多个机场,50000多架飞机,却只有40多名航空管制员,还很少搞航空管制。(杨晖:《论军事管理革命》,军事谊文出版社,2010年)
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什么?是精确管理。以海湾战争为例,美国带着小弟们每天出动的飞机共有26个型号,多达2000多架次,而且几乎每架飞机出动的时机、飞行高度、飞行航线、作战任务等都是不同的。组织如此众多的飞机有序的完成各式各样的任务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在他们海湾地区多国部队的指挥中心里,大厅里摆放有1650台电脑,每天发出的各式各样的命令就有几十万条,据说他们每天安排的作战计划程序打印出来要有700多页,这一切都离不开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在这种精确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其民航也很少会出现大范围延误的现象,据说经常能看见2、3架飞机在相邻的跑道上同时同向降落的现象,这在我们这还是很少见的。
1953年美国客机穿越时空的事件是真的吗?
据了解,1953年美国客机穿越时空的事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没有被科学家们予以证实。这个事件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费城实验,即“费城项目”或“彩虹计划”。
传说中,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试图研发一种隐形舰艇技术,据称该技术可以用电磁场让战舰不可见,并且也在一些人的口述中提到过有人试图将这一技术应用于飞行器上。
有关费城实验的细节描述存在很多版本,但是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无法得到科学验证,很多学者认为整个实验可能是虚构或误传的故事。因此,1953年美国客机穿越时空的事件目前被公认为是一个未经证实的神秘传说。
这个事件通常被称为“菲拉德尔菲亚实验”(Philadelphia Experiment),据传是在1953年发生的一个有争议的事件。根据传说,这个实验是由美国海军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合作进行的,目的是试图开发一种能够使船只消失并穿越时空的技术。
然而,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普遍认为,该事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可信的证据证明它真实发生过。许多相关的故事和细节也被视为谣言或虚构的元素。
实际上,爱因斯坦在事件发生三年前去世,他也从未涉足过类似的时间旅行或时空穿越的实验。同时,美国海军也从未证实过这项实验的存在和真实性。
因此,虽然“菲拉德尔菲亚实验”是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但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它被认为是一个虚构的事件,没有史实依据。
时空穿越?揭开1955年914班机失踪事件的幕后真相
导语:时空隧道、穿越事件,听起来像是电影情节,但你是否听说过1955年914班机失踪案?这个被誉为“时空隧道”事件的故事,曾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然而,当我们深入调查之后,发现了一些令人怀疑的细节和证据。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底,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正文:在1990年9月9日,一个令人震惊的景象出现在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一架失踪35年的旧客机竟然降落在那里。机场人员围着这架陌生的飞机,而乘客和机组人员则十分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当被告知他们来到了委内瑞拉时,飞行员不禁惊呼:“我们是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机,从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怎么会飞到你们这里?误差两千多公里呀!”看起来,这个故事似乎是一个扣人心弦的谜题。
然而,仔细观察这个故事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一些破绽。首先,所提到的泛美航空公司在1955年并没有经营纽约到佛罗里达的国内航班,因此这个班机事件本身就存在着问题。事实上,泛美航空公司直到1979年才获得在美国国内运营航班的许可。这就引发了一个合理的怀疑:究竟是哪个航空公司的班机穿越了35年的时空?
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翻阅当年的历史资料,无法找到关于1955年和1990年之间发生过这样一起班机失踪事件的记录。而且,全球空难记录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另外,我们在英文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相关关键词,却几乎找不到任何英文媒体、书籍或网页对这个事件的记载。难道这么大的一个事件米国人自己都从来没有讨论过吗?
进一步分析这个故事,我们还会发现其他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事件中提到的泛美航空公司在1991年破产,不再存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对这个事件进行澄清。此外,文中提到的飞机型号“道格拉斯型”,在整个50年代也只发生过一次严重事故,与1955年914班机失踪事件并无关联。
综合上述种种破绽和缺乏证据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所谓的“914号班机事件”更像是一个虚构的科幻故事,而不是真实的事件。虽然“时空隧道”是否存在仍然是一个科学界的谜题,但对于这个班机失踪事件的真伪,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只是一个华丽的谎言。
结论:没有可靠的历史记录支持,缺乏证据和明显的矛盾细节使得1955年914班机失踪事件的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尽管它曾经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和猜测,但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这样的谣言和流言。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并传播未经证实的故事。解谜类的故事固然有趣,但真相和事实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首先可以肯定,不是真的。
天空是广阔无垠的,在能飞上天之前,我们总幻想着天上有这样那样的神奇事物。比如UFO、龙、虫洞、神、神殿等。
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民航机每天几万在天上穿梭,我们发现,上述多存在于我们的幻想,或者说至少目前的科技未能使我们发现他们。
我们来回顾一下该次“穿越事件”,1990年9月,委内瑞拉的卡加拉机场塔台,人们发现一个道格拉斯客机飞了过来,而之前雷达上一直没有显示过该飞机,它就像是凭空出现的。
飞行员和乘客走下飞机,看到周围都是警卫人员,很是诧异,他们竟不知道自己飞到的是委内瑞拉机场。机长取出飞行日志给机场人员一看,发现他们竟是1955年7月2日起飞的泛美航空914航班,航班计划从纽约飞佛罗里达。
乘客和机组回到家,发现家人都老了,而他们还很年轻,他们的家人证实确实是他们本人没错。
漏洞1:泛美航空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但在1955年,该公司只经营海外业务,并没有纽约飞佛罗里达的航班。
既然没有类似航班,那么914航班自然也就是编造出来的了。不过泛美航空1991年宣布破产,等到该故事被宣传开以后,也就死无对证了。
如果真的有穿越事件,泛美航空趁此炒作上一把,应该也不至于发生该事件以后第二年就倒闭。
漏洞2:1955年7月2日,在世界民航史记录上,并没有事故。7月份的三次事故均已经确认事故原因了。当月并没有凭空消失型的事故记录。
客机不存在瞒报漏记的事情,因为飞机上都载有旅客,同时媒体也很关注飞机是否有事故。不可能民航客机发生了事故(尤其是这种飞机和旅客都消失的事故),却没有记录在事故史上的事。
漏洞3:整个五十年代,道格拉斯型客机只发生过一次事故。是在1952年,航班从波多黎各起飞到纽约,坠毁在波多黎各海。
如果该机型发生了事故,肯定会被竞争对手拉出来一顿炒作的,搞不好公司都可能因此破产。因为飞机发生事故,导致航空器制造商倒闭的不在少数。由此也可看出,该事故是凭空捏造出的。
真不真,只有自己去判断。
特朗普不是美国史上第一个要宣布"外星人"的总统,尽管他口无遮拦,欲在任期内宣告一个惊天动地的"宇宙秘密",可在下野之日也没见其一个字,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倒是他的盟友退休的加防长和以色列前航天首脑掩捺不住地争先恐后的抢先发表了"外星秘闻",也算中了老特圈套做了代言人。
至于英国大型油轮"泰坦尼克号"触冰沉没北冰洋后,有人说几十年后发现了老船长穿越过来坐在岸边上久久地发呆。
二战时候,美德空战,都有飞行员说看到了从未见过的豪华型战机一直在监战。战后两国还交换了意见,肯定不是交战双方的督战队。
更有人说百慕大死亡三角洲,有人幸运地闯入海底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风景。
逃亡俄罗斯的斯诺登说"美国51号"秘密基地和地球内核中存在着骇人听闻的内幕。
等等之类,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大可不必为此苦心冥想以证实以证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唯物主义者只认真凭实据,口说无凭。
要不然,大国几千年前"拾遗记",记载了秦始皇亲自接见坐着海陆空三栖飞船"伏波舟"的身高二米的宛渠人,一起畅谈地球和人类的起源和长生不老的蓬莱仙岛扶桑国等见闻,不是更早于西方的穿越吗?
无风不起浪,浪花自拍岸。
不是局中人,难解此迷团。
1953年美国客机穿越时空的事件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证据,这起事件被认为是虚构的。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2004年左右,然后逐渐在网络论坛、聊天室和社交媒体上传播。
故事的梗概大致如下:1953年,一架由奥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驾驶的道格拉斯DC-6飞机从纽约飞往巴黎。在途中,飞机穿越了时空,降落在了一个未知的地方。乘客们被一群陌生的居民迎接,发现他们回到了1860年代的法国。后来,这架飞机被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识别出来,并在法国政府的协助下,乘客们成功返回了原来的时代。
这个故事在流行文化中引发了很多讨论,尤其是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事件是无法证实的。首先,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并不详尽,缺乏确凿的证据。此外,穿越时空这个概念本身就与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相悖。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或进入未来。
虽然有些科学家在探讨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支持这种现象。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953年美国客机穿越时空的事件并不是真实的。这个故事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科幻传说,被用来激发人们对时空旅行的想象和探索。
美国航天飞机是飞回来的吗?
是。美国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采用的是滑翔式,可以像飞机一样水平滑翔着陆。不过由于采用的是无动力滑翔,只有一次着陆机会,而且对着陆场要求同样很高,美国只有三处可以着陆,肯尼迪航天中心为主着陆场。
请问美国发射航天飞机的火箭是什么型号的?
“土星”系列运载火箭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专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研制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先后研制的型号有“土星I”、“土星IB”、“土星V”三种型号。
“土星I”为研制型,用于阿波罗登月计划早期地球轨道飞行试验和发射“飞马座”宇宙尘探测卫星。全箭长57.3米,最大直径6.53米。“土星IB”为改进型,用于载人或不载人飞船地球轨道飞行试验,为“土星V”积累经验。全箭长68.63米,最大直径6.6米。“土星V”是最终型,专为阿波罗登月而设计。全箭长110.64米,最大直径10.0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