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转型当导演,成功和失败的极端例子各有哪些?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演员也选择退居幕后,当起了导演的角色。这也不是什么小鲜肉,业界长久以来以“演而优则导”自居。成功的栗子多,失败的栗子同样也多,这次就来盘点一下。
top1:周星驰
星爷是资历最老,做的最成功的转型之一,以其独特喜剧风格,拿下了其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
少年的周星驰,因为喜欢李小龙,而进入娱乐圈当了演员。自己都曾表示:做演员都只是一场梦,因为当时的娱乐圈,以周润发那种高大威猛的形象为典型,而他则十分内向,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更是愈挫愈勇。
80年出道,90年以《一本漫画闯天涯》确定了独特的无厘头风格,95年更是凭《大话西游》奠定了其在华语影坛的地位,可谓是风光一时,然强大光环的背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选择退居幕后,更是99年自编自导的《喜剧之王》获得了当年香港的票房冠军,是非常成功的转行典型。
top2:吴京
初识他是在《杀破狼》中,这部以甄子丹和洪金宝主演的华语巅峰电影,至今都记忆尤新,
尤其是在《我是特种兵》中以其铁血的硬汉风格,演出的军人气质更是浑然天成。自95年出道以来,一路跌跌撞撞,主演了如《小李飞刀》《男儿本色》等优秀作品,自编自导的《战狼》系列票房和口碑一路走高,是转行非常成功的栗子。
top3:徐峥
今年徐峥以《我不是药神》狂澜30亿票房,这部作为自导的一部作品,聚焦当下痛点。在15年曾自编自导的《港囧》就收获了16 亿的票房,他的转行是成功的。
感谢邀请。
一,成功转型的
有些演员转型当导演后,拍出了一些难得的好电影,比如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和《功夫》,吴京的《战狼》系列,还有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徐峥的《泰囧》,等等。
当然转型后也不是部部都是“佳片有约”的好作品,有些作品很一般。
二,转型不太成功的
如果演员都能当导演,那么导演们就该失业了。
事实上,有些演员自导自演的作品并不理想。比如说王宝强的《大闹天竺》,不过,至少比那几个名相声演员拍的作品好看……
成功的极端例子就是周星驰,失败的极端例子就是小沈阳。
首先,艺术这东西得有天赋。
小沈阳演技不差,爹妈给了他吃表演饭的本钱,往中央电视台那么一站,观众眼睛就亮了。
可编导演各有千秋,除非你是周星驰那样的全才。
周星驰导的部部经典,小沈阳导的什么,名字都没多少人知道。
其次,艺术这东西得历练,有阅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艺术他老师。
周星驰从群演到星爷,吃尽了《喜剧之王》里那些苦头,甚至还要多。
“屎,你是一滩屎”,小沈阳恐怕没有挨过这样的骂?
第三,艺术这东西得跟对人。
所谓“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与君拍场戏,也胜读十年书。
最典型是王宝强。
你认为达到“空相一起打”这个水平的相声演员都有谁?
这里的“空”和“相”都是相声行业的术语。“空”是指外行人,所谓“外行人看个热闹”。“相”是指内行人,所谓“内行人看个门道”。
有些相声演员打“空”不打“相”,普通观众对他追捧有加,但是相声同行对他颇有微词。有些相声演员打“相”不打“空”,在相声行业内极负盛名,但是观众口碑一般。
“空相一起打”是说一个相声演员既能获得普通观众的欢迎,又能获得行内大家的认可。我认为能达到这个水平的相声演员首推冯巩。
冯巩是1957年生人,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语言和喜剧的天赋。1973年,年仅16岁的他就创作并演出相声处女作《尊师爱徒弟》。之后,拜在相声泰斗马季门下,潜心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
冯巩一开始主要是“捧哏”,与刘伟搭档。1986年,冯巩和刘伟这对好搭档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表演相声《虎年说虎》。次年,冯巩又在老师马季的带领下,与一众同门师兄弟一起表演相声《五官争功》。
《五官争功》是一个相声经典IP↓
冯巩的第一个事业高峰是1988年以后。1988年,冯巩遇上了牛群,两人创作并演出了大量相声作品,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央视春晚喜剧类作品的一等奖,在普通观众那里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被誉为相声界的“黄金搭档”。
小时候家里第一盘相声磁带就是冯巩和牛群的《小偷公司》,百听不厌↓
2000年前后,牛群弃艺从政,冯巩也逐渐开始探索新的喜剧形式——相声剧。
对于“相声剧”的这种表演形式,有些媒体和同行是不认可的,他们认为所谓的“相声剧”就是小品,不应该再归入“相声”的范围。但是冯巩坚持认为,他始终是在用“相声”的专业表演喜剧,所以仍然是属于“相声”的范围,不过是形式上打破了“两人一桌”的传统而已。
从2001年,冯巩的“相声剧”时代正式在央视春晚舞台拉开序幕。搭档郭冬临的《得寸进尽》、《台上台下》,搭档周涛的《马路情歌》、《让一让,生活更美好》,搭档朱军的《笑谈人生》,搭档牛莉的《跟着媳妇当保姆》等等等等,都给观众带去了欢笑和祝福。
空相一起打的说法我没有听说过,孤陋寡闻实在抱歉。
但还是要谢谢邀请。
空和相都是相声的术语,相指内行,空指外行。
相声里面有一句艺谚叫做“中空又中相,玩意儿才叫棒”也许跟你说的空相一起打的意思差不多。其中的“中”字就是满意的意思。
那么,按这个来说,谁的相声是“中空又中相”的呢?
我说,是郭德纲。
只要说到相声,这个人是避无可避的存在。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回答问题的人里面似乎出现了一种不提郭德纲的风气。
我就冒个天下之大不韪,我就认识郭德纲好了。
在相声一片萎靡中能取得市场的相声,说是“中空”感觉分量有点低,都不算是夸奖了。
在相声界内行口中,郭德纲的相声也是有口皆碑的。毕竟现在半个相声界的都是郭德纲的徒弟。
悟空问答让我别回答谁好谁坏的问题,我也是实在没问题答了来这儿凑个热闹。
对于一位演员的好或者坏,往往有着两种极端的评论。
首先业内认为好的,观众也许不认可。观众认为好的,业内又不这么认为。
就算是观众内部,也往往分为两个极端,所谓众口难调。
相较之下:
第一,老前辈的名家们(最好是已经逝世的)多是“空相一起打”,例如老马爷、荣启老、老侯大师、赵佩茹先生、朱相臣先生等等。
第二,所有在电视上各种比赛的评委、嘉宾,在主持人嘴中都是“空相一起打”。
第三,撇开以上的,还健在的、争端比较小的,个人认为少马爷、田立禾先生、赵伟洲先生和石富宽先生等几位可以算作是“空相一起打”。
以上个人理解。
对不起,我也不懂,只是觉得能让老百姓开心的相声就是好相声,能在开心之余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美就是高水平的相声,过后如果还能从中体会到一些什么,那就是大师级了。还是老郭的那句话:相声还是先搞笑吧,相声要是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首先,这个命题就有问题,“空相一起打”这种说法本身就比较“空”。按这个行业的说法,相不错赚,一位大师,或者退一步讲,一位优秀演员,之所以优秀,肯定有其高明之处。但这种优秀是相对的,在这一方面强,有可能在另一方面弱,比如你推崇的马三立先生,当然,不可否认,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我个人也非常崇拜马老的艺术。但另一方面讲,怹的买卖打内是后来的事,怹的活你得坐住了听,细砸吧滋味,可在旧社会,怹因为夯头子念,在园子使活,过了第三排基本就听不见了,柳儿基本没有,所以并不被很多相家看好,后来有了话筒才把怹救了,算打内吗?显然差一些。正因为如此,马先生在“说”上下功夫,怹能拿得住很多同行拿不动的说功活,于是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作品,可还是那句话,得坐住了听,这些作品搁旧社会,现场的火爆远不及小蘑菇、赵心敏,甚至干不过戴少甫,可就因为如此,这些作品禁听,耐人寻味,所以后世尊其为大师,可论在业内的地位,与张寿臣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再说打空,更是伪命题,在地上点买卖的都知道把点开活,可能你的买卖这堂粘子响了,换一堂粘子就不灵了。所以买卖好不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还是那句话,相不错赚,要兼收并蓄,张寿臣、小蘑菇这样的大师毕竟是少数,真做到所谓的“相空通吃”,除了业务,必须在门里和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望,从这一点上说,并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张寿臣也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