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7岁在封闭式高中读书,校方说孩子失踪找寻无果,该怎么办?
查监控嘛,封闭式教学就代表了全天候监控。作为家长和学校首先就是要找到小孩。然后再谈责任。当然了小孩也是人,不要把他不当人看。再说哪个人在家里长辈前面不是小孩。所以就不要拿小孩当问题主导。学校最多一个监管不力,更多在于家庭教育。
如果在封闭的学校就读,那么学生就应该由学校监管,现在孩子失踪,是学校监管不力,是有责任的,现在应报警,学校、家长协助警察找寻学生的下落。由于学校监管不力,是可以起诉学校的。
理性处理,和校方沟通,和老师沟通,搞清楚孩子失踪原因,不要忙着划分责任,重点是找孩子。具体事件,时间,如何出的学校?
找跟孩子关系好的现在同学和以前同学了解情况,孩子不和家长老师联系,但可能会跟同龄人联系,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17岁失踪报警后对以后有影响吗?
肯定肯定有影响的,只是说影响力对每个人而言不同而已,有的人呢?渐渐的忘记了,但是有的人呢?他是深刻而不能处,不能往经历过失踪,就能牢牢记住,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有些人他神经大条一点的话,过着过着他机会,但是看到警车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想起自己当初的事
1980年6月17号,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他到底怎么了?
1980年5月,我国科学家彭加木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带领团队在罗布泊进行考察,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进行罗布泊考察了。
刚开始,任务进行地很顺利,在5月8日,考察队员们从基地开始出发,由北向南穿越罗布泊湖盆,从塔里木河古道出来之后修整了3天。
之后,队伍再次穿越罗布泊湖盆,经过一周异常艰险的考察,考察队终于穿越出了罗布泊湖盆,并在6月5日到达米兰农场进行修整。在这里考察队员们购买了3只羊吃,彭加木也在这里购买了糖果。
任务进行到这里,原本已经结束了,所有的队员们都很开心,但彭加木却有些不开心。这是因为考察虽然结束了,但是在这次考察并没有寻找到矿产资源。所以彭加木想要到罗布泊的东南再次进行考察,但是大家对彭加木的想法兴趣不高。
首先是因为这条路大家从来没有走过,而且路线非常长,环境非常险恶。但在这时,新疆分院批准了彭加木的计划,但大家也达成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当水或者油消耗掉一半时,探险队就要立即原路返回。
由于原计划这次考察行程不长,所以考察队员们携带了3桶水和5桶油。但在进行到第三天时,水和油就已经消耗了一半,为了保险起见,此时应该原路返回,但彭加木认为:科学就是要冒险,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挺住,万一能够在前面发现水源呢。
但到了第7天,彭加木一行仍未到达补给点,此时水和油已经完全不够了,其中水只剩下了半桶,而且由于长途摇晃,水质已经变得难以下咽。再加上油已经不多,所以考察队无法返航。
此时,是否等待救援成为了考察队员们讨论的主要话题。彭加木反对向基地求救,原因是基地要派出直升机才能送水,而直升机往返的费用要几千元,成本太高,考察队员应该出门寻找水源。
但是研究水文地质的科学家汪文先根据当地的地貌判断,当地不可能有水,即使从水草茂盛的地方挖掘水,也只能得到少量的盐碱水。
最终,考察队员们向基地发出信号,而基地回电说:同意救援,原地待命。直升机在第二天就可以运输水等物质(直升机严禁运输油)。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前往新疆考察,彭加木有着丰富的科考经验。曾经15次来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并且3次进入罗布泊,但是在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科考时不幸失踪,至今仍然下落不明。人们对于彭加木的下落有着很多的猜测,有些人认为彭加木只是单纯的失踪,毕竟罗布泊的自然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很容易造成方向迷失的现象发生。而有些人却认为彭加木在罗布泊是穿越了,因为三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的下落。那么彭加木到底在罗布泊遇到了什么,为什么至今还是没有下落呢?
彭加木是怎么失踪的?
1980年5月2日,彭加木率领8名科考队员对罗布泊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科学考察,这也是彭加木第三次踏入这个“生命禁地”。6月5日,科考队经过28天艰难跋涉,终于成功穿越了罗布泊,涉及的路程长达450公里。这次的收获也是丰厚的,不仅采集到了大量的矿石,并且收集到了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以后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原本这次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但是彭加木还没有满足,他想要再花费20天的时间再次穿越罗布泊,并且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这种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彭加木显然低估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考察队一行人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这个时候科研队的水资源已经所剩不多,整个科考队都处于焦虑的氛围之下。彭加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向前沿指挥所发送求救电报,而指挥所也马上回电“同意送物资,就地待命”。但是不甘心的彭加木决定自己去寻找水源,虽然遭到了其他队员的反对,但是在彭加木的一再要求之下还是没有办法。随后,彭加木独自前往沙漠深处寻找水源,最终不幸失踪。在国家得知消息之后,曾经组织了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在罗布泊拉网式地寻找彭加木,但是却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彭加木就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
彭加木失踪的原因
网上有很多关于彭加木穿越的传言,其实都是胡乱的猜测,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其实,彭加木最有可能已经被罗布泊的风沙所掩盖,罗布泊有着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天气变化得非常快,所以彭加木很有可能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环境,所以在沙漠当中迷失了方向,纵使彭加木经验丰富却也丝毫没有办法。
所以没必要一直猜测彭加木的死因,因为彭加木是为科研失去生命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人。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2007年7月9日,据说彭加木的尸体找到了,但是随后彭加木当年在罗布泊走失时科考队的队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阎鸿建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判断,在罗布泊新近发现的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的遗体。
也就是说直到现在,彭加木的失踪依然是个谜,还没有人破解出来。
1980年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给予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在沙漠这种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彭加木只有一个种可能,那就是遇难了。不说高温缺水,就是单独行走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彭加木的失踪,各方力量都在寻找他,但是都无功而返。
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被叫做“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
罗布泊的气候极其干燥,很难遇到雨水。其地形复杂,戈壁沙漠一望无际,沙山起伏、沙谷密布;每年约有5个月的风季,大风一起,往往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因气候干旱,罗布泊地区大部分地方白天酷热,晚上奇寒,而且罗布泊的气温升降速度很快,早晨可在一小时内上升10℃,傍晚在一个小时内则下降10℃。
6月至8月为高温季节,常伴有热沙暴,高温加上沙暴极易中暑或引发其他疾病;11月至次年2月基本无风沙,最低温度达零下15度,冬季会下小雪,一般罗布泊的区域温度比周边高几度,下雪比周边少。
所以这些都是当时彭加木会遇到的危险,有可能因为高温炎热导致失水而亡,还有可能遭遇迷路,昏迷后被沙地掩埋,总之彭加木无论遭遇了什么,都是凶多吉少。
同时也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找到彭加木遗体。
这个事件应该停止抄作了,最合理的版本应该是集体行凶的刑事案件。彭在这次失踪前已经被证实患有绝症,并且他并没有顾及队友的死活,而在无援的情况要求整个科考队向戈壁的深处挺进,最后集体为了生存才不得不……
罗布泊是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一片“死亡之海”。因为那里十分神秘,令全世界的探险家和冒险家都想去征服它。
1980年6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再一次进军罗布泊,于6月17日上午10点到达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休整。此时,考察队所剩的汽油和饮用水已经不多了。
随后,彭加木带上2公斤饮用水和一些干粮以及防身工具独自出发去找水。临走前,他给队员们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
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队员们发现有点不对劲,于是立即分头去找他,可是事与愿违。之后,队员们上报国家后,有关领导下令动用飞机、汽车、军犬和大部队人员进行拉网式寻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彭加木到底去哪里了?他的生死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各种各样的猜测纷涌而至,真真假假的失踪真相见诸报端。
第一个说法竟然是小说家们幻想出来的“穿越”。说是彭加木触动了罗布泊某处的穿越机关回到了楼兰古国,还当上了国王,他乐不思蜀,由此做了古人。有点搞笑。
第二个说法说的是一个猎奇事件——说彭加木捡到了一块“双鱼玉佩”并触动了玉佩神秘的力量,这块“双鱼玉佩”能够复制生物,一条鱼复制成两条鱼,一个人复制成两个人,彭加木卷入其中。据说,并不是彭加木没找到,而是找到了两个彭加木!在此情况下只能对外宣布为失踪。也有点搞笑。
第三个说法是说,考察队在罗布泊发现一大批尸体的体内含有植物毒素,彭加木正好专业对口,因为他的专长就是研究植物毒素的。于是,他将植物样本取好,随身携带,但是不幸被感染病毒,考虑到传染性会危害其他队员,他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总不至于不说原因吧?
第四种说法是最科学的,在罗布泊经常会出现威力无边的黑风暴,彭加木独自出行,不幸碰上,很快,他被沙子所掩埋,由此遇难。至于尸骨为啥至今未找到,那只能说他被沙子埋得太深了,至今不能露面而已。
也许机缘巧合的某一天,这位冒险的科学家的尸骨,真真切切的横卧在库木库都克的沙漠里被一架无人机所拍到,那该有多好啊!
彭加木(1925─1980),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不幸失
1980年5月2日,彭加木带领科考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新疆军区马兰基地。在马兰基地部队还为科考队配备了一部电台。这部电台由4名战士负责,在一个代号为“720”的地方,放下3名战士建立一个电报接转点,另一位名叫马大山的战士则背着发报设备,跟随科考队。
然而,深入罗布泊一个多月后,彭加木留下了一张“我去找水”的纸条后就失踪了,当时军方派出了飞机、汽车、数千人地摊式地搜索,可一直没有找到彭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