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片抗日神剧无收视,《亮剑》却重播3000次,荧屏为何再难觅这样的佳作?
亮剑这电视剧我也看了好几十遍,这应该不算看的多的了。
其实亮剑的成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而现在为什么很多人都叫抗日神剧,这原因大家肯定也是知道的,我就不细说了,毕竟神字诠释这一点。
在曾经那段时间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这也是相当出名的,对于现在好多年轻的人他们觉得当时的画质差。而亮剑是属于这个过渡的阶段,画质相对而言很不错了,好多人都会去看。当时电视机也相对是普及的。
对于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亮剑的剧情也是很不错的,不浮夸,体现的是当时军人的性情,其实里面的人物都是演的很好的,其实我也挺很多人说他们喜欢里面的许多的角色,李云龙,楚云飞,赵政委等等。年轻一辈,都感觉出了热血澎湃的感觉,老一辈的当兵的好多看到了当时的自己的一些熟人的影子。
我觉得亮剑其实最重要的是亮剑精神,里面李云龙说过,一个军人要有亮剑精神,不管前面的敌人是谁,要亮剑。
要有一股向前进的精神,不是说现在的抗日剧没有这种精神,也是有的,不过现在的电视剧太多了,好多的跟风,求的是量。
其实我想说的是人生要有亮剑精神,不服输,挫折困难总有,不然人生就不完整了,就好像我曾经看到的一本小说,结局是个开放性结局,主角拥有超越时间的能力,他想回到过去,不知道从那个点开始,最初的点,那他可以不存在遗憾,去弥补当时的一切,还有一个是回到当时另一个时间点,尽管有遗憾。尽管好像不切实际,但我们要的是有这样的精神,一把剑,去破开一切阻碍。
《亮剑》的反复重播,无疑是佐证了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但它究竟不可多得在哪里呢?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系列合适且饱满的人物角色,对于打造出一部好电视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电视剧《亮剑》正好是将人物角色塑造的非常鲜明饱满的。
很多电视剧会将主角人设塑造得过于完美,主角在面对任何困境时都有着金手指,时刻都是开挂人生,但《亮剑》对于主角人物的塑造更多的运用了多重矛盾刻画。
《亮剑》中的主角人物基本都是代表着中国的军人形象,但《亮剑》塑造的军人形象不是高高在上,不是以一敌万,李云龙虽然勇敢坚韧讲义气,但他有时候却又如同一个武断狡诈的草莽英雄一般,他大大咧咧,可也粗中有细,他可以为了自己喜爱的女人以及被无辜屠杀的老百姓,贸然勇猛地进攻平安县城,虽然略失冷静,但最后还是取得了战役成功。这些恰到好处的反面性格,对突出人物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赋予了角色更鲜活更生动的生命力。
而目前一大片抗日剧无收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对于人物的塑造,过于单薄,缺乏对于角色所做所为的行为动机与情感动机诠释,造成了角色的空洞化。
《亮剑》的剧情饱满是集中体现在其高潮迭起的剧集中的,几乎每一集都会有一个兴奋点或者催泪点。光是在前三集,就将剧中的主要人物和矛盾完全呈现出来了,后面的剧集对于剧情的进展便显得更加自然,一气呵成了。
其次,《亮剑》有别于其他抗日剧的是它的切入角度,大部分电视剧习惯用宏观大角度去描述建国历史,但却鲜有电视剧从一个基层士兵的角度进行切入,李云龙从战争中获得成长,从小我中走向打我,再从大我中走向牺牲。这样的角度使得观众在看剧时更没有距离感,更容易产生共鸣感。
现在不少抗日剧虽然高举现实主义的剧情内容,但由于其过度市场化与商业化,脱离了最基础的真实要素,演变成毫无内涵的“快餐”电视剧。
一部好的电视剧,看完之后是可以向观众传递出其想表现的精神与情怀。《亮剑》则正好是表现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它为我们塑造了一副战争年代我国军人的群像,李云龙、丁伟、孔捷、赵刚、楚云飞等等,他们都不完美,但国家遭遇危难时,他们都有着“狭路相逢勇者胜,该亮剑时就亮剑”的精神,哪怕对面的敌人再凶猛,也从未退缩,宁愿倒在冲锋的路上,也绝不苟且偷生。《亮剑》传递出的信仰与精神,足以震撼每一个观众。
质量好啊,演员演技精湛,剧情引人入胜。
其实这样的作品还有,甚至更好,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红色》《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些年抗战剧拍的太多,审美疲劳,反而导致一些好作品被埋没了。
在我这里,《我的团长我的团》不亚于83版《西游记》!
亮剑在各大电视台重播次数高达3000次,并且重播得亮剑收视率都不低,为什么亮剑如此受欢迎呢?这部剧本人也看了不下几十遍,可以说是对剧情倒背如流。这部剧不仅充满着男子得豪气,以及中国得军魂,还有着主演李幼斌得幽默。
自2005年,李幼斌版得亮剑上线以来,就让大家一下子喜欢上了抗战剧,本以为李幼斌得亮剑是抗日剧得开始,然而却成了抗日剧得一枝独秀。即使重播3000遍,但收视率依然吊打其它抗日剧。单从演技来说,当时得李幼斌有着深厚得演员功底,有着丰富得演绎经验,而亮剑恰恰就是最适合他得角色。
继亮剑之后,中国拍了几十部甚至上百部得抗日剧,但大都被称之为抗日神剧。因为剧情实在是太扯了,演员们浓妆淡抹,喷着发胶画着眼影,根本就看不出来抗日年代得气息,说是抗日剧,给人得感觉就是偶像剧。战争年代要得是艰苦奋斗,保家卫国得精神,不是去耍帅得。
演员自身要有一种沉着认真得精神,不要因为片酬就随便接剧本,应该耐心等待适合自己得角色。本人看过很多小鲜肉演得抗日剧,感觉他们不像是来抗日得,倒像是来搞笑得。
像李幼斌这样干劲十足得演员不多,中国影视行业就需要这样得演员,这样大家都喜欢得演员,即使亮剑在重播3000次,我想收视率依然不会低。
抗日神剧从历史角度是脱离实际,完全胡编乱造;从艺术角度就是泛娱乐化,谈情说爱姑且不谈,人物形象塑造的也很幼稚要么耍酷要么犯傻装疯,剧情设定不严谨。
亮剑却取材于历史,让观众有很强的可观性!人物形象丰满,地位高一些的人物历史上都有对应的原型。艺术角度着重去表现战争的雄壮与悲壮。战斗场面都是历史上代表性的战斗或者经典战例进行艺术加工。演员抛开实力强大的老戏骨阵容不谈,群演都是部队人员参演,战斗场面都是长镜头,大视野。另外就是战场氛围掌握的很好,许多导演可能为了表现战争残酷,基本都是枪林弹雨炮火连天,鬼子一批批的倒下,全程都是机枪扫射的声音,镜头给到谁就给谁配音,镜头脱离战场就没有了枪炮声。再看看亮剑,只是偶尔夹杂着机枪短点射,步枪点射和爆炸声,但却让人感觉到这就是战争真正的样子,炮火不是那么密集,但偶尔响起的声音却都是致命的威胁。
经典抗日剧《亮剑》和近期播出的《河山》可以相提并论吗?
不能媲美。亮剑是一部经典抗日剧,至今都没有被超越。《亮剑》也不是随随便便谁就可以媲美的,谁说要媲美亮剑的话,李云龙第一个不答应。但是,《河山》里还真有一处达到要求,那就是《亮剑》粉丝们经常提的服化道,“李云龙衣服领子上油黑发亮的印子”
《河山》里面王新军饰演的卫大河一出场,那大衣领子也是油黑发亮,而且衣服纽扣的地方还破了。不得不说,在这个方面王新军和他的《河山》做的还是不错的。
2005年战争题材第一部连续剧?
2005年播出的战争题材电视连续剧是《亮剑》。
该剧讲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军人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
在完整版《亮剑》中加大了对战局的分析,充分展现了解放军战士的军事素养和朴素的军人素质。而解放后,李云龙与张白鹿的感情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此次的完整版也完善了这段戏的铺陈,既增加了故事的整体连贯性,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生活的李云龙,使他的形象更饱满、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