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阿里巴巴电话会议透露重要信息,阿里股价急升7%!但美团却“崩了”,怎么回事?
靴子落地。利空出尽是利好。
阿里巴巴应对及时理性,今天上午张勇蔡崇信等大佬亲自参加专门会议,回答投资者提问称,预计反垄断处罚不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目前没有知悉有其他关于反垄断的调查。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表示,预计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处罚不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阿里巴巴将出台措施,降低电子商务平台上商户的进入壁垒和业务成本。
阿里巴巴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则表示,目前没有知悉有其他关于反垄断的调查。
阿里巴巴表示,对平台经济模式感到满意;全球的大型科技公司都会面临审查;监管部门正在关注数据隐私和数据保护问题,数据监管是一个全球趋势;将会与监管部门在数据使用和收集方面进行合作。
会议召开后,阿里巴巴开盘后股价一度涨超8%,市值达51272.6亿港元,创近期新高。
前些时候,巴菲特伙伴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增持了阿里巴巴的股票。
传阿里将全资收购饿了么,外卖市场美团对决阿里,你更看好谁?
美团。当年百度没有被饿了么收购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三足鼎立”!但实际上百度和饿了么市场份额加起来都没有美团多。我17年初跑过一个多月的饿了么,当时常见的情景是同一家餐厅我们拿两三单美团肯定就是五单以上!还有一个就是美团管理方面比饿了么要强!美团的好评跟钱直接挂钩,而我们那时候饿了么就是超时,差评对我们没啥影响!
谢邀!
如果单从外卖市场来看,美团的赢面更大。因为整个美团的企业基因就是本地服务,做本地服务肯定有着非常好的资源和方案。饿了么今天的发展取决于融资,可以回顾饿了么的融资史,每笔都非常大,因为开始做本地服务总要交点学费。所以,如果单从外卖市场看,美团更有机会。
如果考虑整体战略,肯定是阿里更有优势,盒马需要大量的骑手。同时新零售也需要大量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人员,未来快递业的增长和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是今天快递企业能够满足的。快递配送需要新的力量加入,新零售的核心是效率,这恰恰也是外卖行业的核心。美团采用合作,肯定没有阿里自己的生意做着更有效益。阿里收购饿了么纯碎是为了整体战略,并非是单单为了外卖市场。
阿里vs美团,是否新一轮的本地生活服务又要迎来一轮血战了?
从目前的市场行为来看,以及相关新闻的报道,新一轮的血战即将拉开帷幕,这只不过时间问题,血战是少不了,只是啥时间开始,怎么开始,以什么样的方式持续占有市场这才是这场血战的核心点,只是血战,没有获得地盘血战有何意义?所以说更深次的血战是,血战之后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持续占有市场份额发挥流量体系,筑建护城河,真正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才是血战的本质!
各有各的优势,美团的优势是骑手多,骑手的活动方圆几千米,不可能会对服装行业造成冲击,如果服装店只有几千米,通常别人会上门购物,阿里的优势主要是价格优势,所以基本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也.
大佬们在本地生活的服务中的争斗是势在必行,因为人本性上讲他们个人已经很有钱了,再乎的是输赢和过程中的乐趣,希望不要殃及到商家.我们这些老百姓还在为生活奔波,每天想的是多挣点钱,对他们的纠缠没多大兴趣.
我作为一个外卖骑手,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吧!在本地生活服务美团和阿里确实是两个比较有竞争力的对手,可以说是得用户者得天下,两家的竞争在所难免,在疫情过后,两家肯定要迎来新一轮的竞争。
美团收购点评后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里极大地巩固了自身的护城河和壁垒,支付宝口碑最好的血拼成果也就是打个平手,市场五五分,目前外卖市场份额三七分,到店团购份额未知,口碑的优势是利用其阿里生态的大数据和资源,一方面精准扶持大连锁商户,维护其大客户和其消费者的黏性,另一方面用阿里各个平台的流量给口碑导流,主要是导流给中小门店,这样的话追到四六,前提是口碑不要总变换战略
阿狸讲究从外卖单点对标到外卖、到店多点对标,这个是美团的升级,同时阿里这次依托支付宝大平台,整合外卖,客户群体的扩张十分明显,但是也伴随着APP使用习惯的转移,这里面肯定有部分丧失客户。
从使用上来讲, 美团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外卖的习惯,因为优惠更多,送餐补贴更高等等,都甩饿了吗于身后。所以在上层讲究攻杀战术的时候,也要注意用户体验方面更注重的还是细微的优惠,不要忘记根本。
所以本次美团和饿了吗大战,更看重的是饿了吗会抢占一定市场份额,提升到30%还是没问题的,但是成本牺牲必不可少。
当年阿里巴巴是美团的第二股东,它们后来为什么不合作了?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因为阿里和美团的利益无法合理分配,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阿里希望得到美团的大数据和线下客人,美团想得到阿里的线上资源,双方都不让步,就造成了分歧越来越多,最后不欢而散。
前阵顺丰也是因为大数据的问题和阿里闹起来,这些大佬知道以后,都是依靠大数据才能发展好,都在想办法给自己多争取些利益。
最后,这些大公司还会不断融合,他们的分,是偶然事件,美团不背靠阿里,就要背靠腾讯,阿里这样做,其实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竞争对手,并不是好事。
2011年弱小的美团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B轮5000万美金融资,美团在2012年百团大战中幸存下来,并实现弯道超车。2015年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并引入腾讯投资,阿里不同意,可美团王兴联合其他股东集体通过,阿里退出!
引入腾讯这事,对阿里来说是一种忘恩负义、背叛的感觉,自然就退出了!
现在阿里注资饿了么,从饿了么外卖平台到饿了么团购,剑指美团!新一轮大战即将开始!
阿里巴巴是美团第二股东,持股15%,在阿里巴巴通过投资和出人帮助美团建立行业壁垒后,美团一脚踢开阿里巴巴,转投腾讯,最终阿里巴巴和美团分道扬镳,势同水火,阿里巴巴92亿全资收购饿了么对抗阿里巴巴。
2011年在团购里面比较小的美团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B轮5000万美金融资,此后c轮阿里巴巴仍然跟进。
此后阿里巴巴为了帮助美团将自己铁军建立者的副总裁干嘉伟引入美团担任CEO,干嘉伟帮助美团成功建立了铁军,让美团从团购里面脱颖而出。(之后2017被扫地出门)
但美团之后开始忘恩负义,美团开始引入腾讯钳制阿里巴巴。2015年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并引入腾讯投资,但阿里巴巴不同意,会影响阿里巴巴的权益,王兴纠结其他股东强行通过。
2015年6月,阿里巴巴复活口碑,60亿元资金让口碑复活,因为本地生活对阿里巴巴来说势在必得,线下的数据是阿里巴巴必然要拿的,支付场景也是支付宝必须要的。
2016年1月,阿里卖出美团的股份,低价作价9亿美元,两年的投入产出超过3倍,全是很成功的投资。但是对阿里巴巴来说,是失败的,因为阿里巴巴错失了盟友,如果当时投资拉手等平台,那就没有美团什么事情了。
此后阿里巴巴92亿美元收购饿了么,饿了么CEO张旭豪基本要出局。
你认为美团踢开阿里巴巴是好的行为吗?
就网络和有些专家的分析,王兴野心比马云还大。只是没有马云家底丰厚巴了。美团铺市场的时候,和当年淘宝铺市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因为在美团成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很好几家外卖公司,淘宝当年可以说是独一份,所以没有人认可,竞争也没有那么强。你看美团,众多平台中要生存必须要有靠山,阿里刚好需要数据,两人可以说一拍即合。当美团有点起色后,马云想要控制美团,可惜王兴不想做附庸,马云才一口气直接购买饿了么,王兴深知没有大树,他是干不过阿里,最后投入腾讯系,有了腾讯系,资源金钱全部纳入,最理想的是,腾讯只求分红,不参与普通管理,这更符合王兴
时间回到2010年,那时候美团红极一时。因为美团被当时的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阿里领投了。
大概到2013年时,网上就传出了王兴极力摆脱阿里的“新闻”,这里面美团与阿里有什么瓜葛,我们作为一个旁人自然不会清楚。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被控股公司发展起来以后,最大的一个矛盾点是控制权的问题,虽然不清楚阿里跟美团是否有过这方面的矛盾,但是事实就是,到了2015年6月,阿里就开始搞自己的生活服务品牌口碑网,然后同年10月,美团宣布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离开阿里。同年的一系列动作,在笔者看来,绝对不是偶然。
那么在2010年-2015年的时,阿里与美团发生了些什么?我们不妨做下猜测。
2010年到2015年,京东在阿里的缝隙中发展壮大,当年错失了压制京东,所以阿里肯定不想在美团点评上再出意外。美团点评合并后,在阿里最高层的会议上就曾讲到,蔡崇信力主发力口碑、拿下饿了么以牵制美团点评;很快,阿里巨额资金入股饿了么成为大股东。同时,通过“抛售”所持的股份四处唱衰美团点评,配合阿里强大的公关能力,一时间美团点评在舆论上风雨飘摇。
对美团点评来说,其实这是生死之战;对阿里来说,这只是重要的局部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美团点评不是没有机会。对运营效率很高的美团点评来说,账上的钱依然在,仓库有粮,心中不慌。阿里想速战速决,而美团点评强调论持久战,这考验王兴的耐力,也考验马云和蔡崇信的耐心。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阿里搞起了自己的口碑,美团一方面与大众点评合并,一方面又找来腾讯做“靠山”。总得来说就是美团强大起来,不想被阿里控制了,而美团跟腾讯“合作”,使得美团、阿里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在商场中也一直有一句话“你可以不做的我合作伙伴,但是你不能做我的对手”,这或许就是阿里与美团没有最后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用一句解释的话,就是利益分配不均衡,然后双方谈崩了。
总结
老话说升米恩斗米仇,骂王兴是白眼狼一点不冤,阿里前期帮了他那么多就因为一次没迁就他,他就转投敌营枪打恩人,活该挨骂!现在好了,被腾讯拿捏的死死的,几次反抗都没成功,上了贼船就别想下,现在不是一次不迁就他,是次次都不迁就他,竹签子串屁眼—强行撸直,由不得他[打脸]。最后说一句,如果没有饿了么,以腾讯系的尿性,你现在连外卖都吃不起!奉劝各位耗汁尾汁吧。
利空出尽?国际基金轮番减持腾讯,腾讯阿里美团京东集体大动作,发生了什么?
谢谢邀请,很好的问题,回答不难,但我只能点到为止,说多了怕发不出来…
一、欧美和中国经济全面脱钩。
原因这里不讨论,这些基金控制人和管理人都是人类精华,经历过无数次危机幸存下来的,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绝对一流,没有充分的理由是不会贸然做出卖出决定的。
二、互联网中概股增长理由不在。
我们以阿里为例,看看阿里当年股价上涨的理由:1、用户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带动收入增长;2、跨行业拓展业务版图;3、实现数据流量垄断实现企业价值升华;如果正常发展,第一个前提会逐步消失,公司不再以用户拓展作为增长方向。但其他两项依然可以拉动企业的发展。但2021年开始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措施不断出台,包括《反垄断法》实施和被调查,互联网数据归属权基本斩断了阿里后面两项增长路径。因此阿里不再有上涨的动力。其他公司增长模型类似,“数据主权”将是所有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三、互联网并不是这轮科技革命的终点。人类从会使用火-使用工具-使用机器-使用互联网,也许到最后会使用“人造人”,也就是全世界讲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高级阶段,人类只保存思维和知识,生产工作由“人造人”完成,人类抛开肉体的羁绊,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不要觉得“人造人”比较遥远,你要知道互联网从诞生到普及也就50年,人类发展是加速的,战争等社会因素偶尔会延缓人类进步,但进入近代300年,人类依然是不断加速进步的。世界范围内很多团队在研究“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而且很多技术已经实现应用。“人造人”的时代正在向我们不断走来。同样,传统互联网企业将成为昨日黄花。
国际基金加减仓,并不一定带有明显的指示性作用,很多时候,去看他们的交易记录,他们的短线交易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甚至是说,他们公示部分的交易情况,可能还具有不可告人的误导性,在于迷惑其他投资者的判断方向,为他们的建仓和减仓提供比较好的交易机会。所以说,国际基金轮番坚持腾讯,这个是不是利空出尽,没有必然的关系。
再回到腾讯阿里美团京东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在10年前,这些互联网公司代表了中国最有潜力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具有全商业社会很好的风向标和示范效应。所以,这些互联网公司被资本看好,股价不断上涨,市值屡创新高,这都和他们在那个阶段的价值有关。
但回到现在,再看这些互联网公司,是否发现他们已经有很久很久没有发布过革命性的产品了?微信之后,腾讯做过什么样的历史性创新应用?阿里云和支付宝之后,阿里又交付过什么样的革命性产品?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大多如此:除了疯狂并购,除了打价格战疯狂内卷,除了借大数据优势涸泽而渔,这些互联网公司在最近几年内,依然还在延续使用米国的互联网设备和网络架构,从属于跨国公司构建的技术架构范畴内,已经渐渐失去时代引领者的角色,很多时候,它们反而成为商业社会变革的阻碍和干扰者。
这个时候,资本的视野,一定会放在更加具有创新力和想象力的科技领域和商业模式上,比如碳中和背景下的光伏、锂电、新能车,国产替代背景下的鸿蒙系统、国产芯片、高端设备、核心制造业等等。
股市也是故事,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故事就说不下去,互联网公司的潜力也就相对有限,股价的爆发力也受到严重的限制。
阿里为什么对美团穷追不舍?
阿里为何对美团穷追不舍?
这与阿里的业务模式有一定的关系,现在阿里旗下主要有淘系电商,大文娱,菜鸟物流,新零售,阿里云和蚂蚁金服等业务模块,别的先不谈,就蚂蚁金服而言,他们现今已经以支付宝的信用系统为核心建立了一套信用消费体系,现已渗透到包括出行(共享单车),租赁(共享支付宝,分期租手机),金融(花呗,借呗),消费(淘票票,口碑)等领域。
而美团在衣食住行这一消费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一半以上,手握海量消费数据,这对于把数据放在第一位的阿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一旦阿里成功拿下美团,他们就可以拥有这些海量数据,同时还将拥有数百万商家线上消费的支付数据。
无论对于现阶段的发展还是从长远投资角度来讲,阿里对美团的穷追不舍似乎就可以理解了
行业内敢公开批评阿里巴巴的人不多,京东的CEO刘强东是一个,美团的CEO王兴是另外一个。
2010 年,阿里为将美团这个不从属于 BAT 任何一家的 " 游击作战队 " 纳入麾下对美团进行了投资。以往的惯例是,阿里投资的公司,发展到一段时间后会被阿里揉碎消化,然后创始人出局;被投公司的创始人对此有怨言,碍于阿里霸道,大多敢怒不敢言。美团翅膀硬了后,心高气傲的王兴想打破这个惯例,从2013年开始极力谋划摆脱阿里。
甚至基于战略考虑,2015 年 6 月,阿里宣布复活旗下 O2O 本地生活服务品牌口碑网。近乎同时,美团开始推广银行卡支付。即让用户将银行卡绑定到美团钱包中,通过美团来直接进行支付,与阿里旗下的支付宝脱离开来。再加上 10 月,美团与大众点评正式宣布合并,离开阿里。
随后在一系列和百度、腾讯并购绯闻之下,11 月,腾讯宣布向美团点评注资 10 亿美元。而在美团点评随后达成的 33 亿美元融资中,腾讯也是领投者之一。
美团就此和原本的投资者阿里划清了界限,投入腾讯阵营。可美团并没有如京东那样融入腾讯生态圈,在 2016 年 2 月,美团公司在美团 APP 上正式上线支付功能。虽然后来被举报非法,不了了之。
2016 年 12 月底,美团点评和腾讯宣布进一步合作,微信二级菜单 " 钱包 " 页面中开辟 " 美团外卖 " 入口,与此前接入的大众点评吃喝玩乐、滴滴出行等入口同级,微信用户可直接在微信钱包中点外卖。
2008年到2012年,京东在阿里的缝隙中发展壮大,当年错失了压制京东,阿里不想在美团点评上再出意外。美团点评合并后,在阿里最高层的会议上,蔡崇信力主发力口碑、拿下饿了么以牵制美团点评;很快,阿里巨额资金入股饿了么成为大股东。同时,通过“抛售”所持的股份四处唱衰美团点评,配合阿里强大的公关能力,一时间美团点评在舆论上风雨飘摇。
对美团点评来说,其实这是生死之战;对阿里来说,这只是重要的局部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美团点评不是没有机会。对运营效率很高的美团点评来说,账上的钱依然在,仓库有粮,心中不慌。阿里想速战速决,而美团点评强调论持久战,这考验王兴的耐力,也考验马云和蔡崇信的耐心。
谢邀,本质来说,阿里和美团有着相同的业务模式,只是面对的消费市场不一样,阿里是在自身业务的持续深耕,而美团主张的全面。
阿里做的业务其实在美团里基本都有或者可以有(美团里出现一个卖衣服的入口一样很好)。美团对于阿里的威胁不亚于京东,京东是正面和阿里主营业务对刚,美团是侧面包抄阿里。美团在打通自己的闭环同时在等待,等待阿里和他的对手竞争白热化到力量弱一点。
美团还有一个阿里心心惦念的同城配送服务体系,这对于阿里新零售转型必不可缺。所以阿里95亿美金买了饿了么。
但王兴是个有野心的人,美团要做的是成为另一个阿里巴巴甚至更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