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陕西多地降雪,上海、南京等地却持续高温,这天怎么了?
今年十月初,陕西省太白县、凤县、陇县、千阳等多地开始降下了今年秋季的第一场雪,这是以上地区历史上同期很少见的天气,宝鸡市区的气温多日持续在摄氏10度以下,有老人和病人的家庭,已经开空调制热。相反,距离陕西一千多公里的上海、南京等地,这几天还持续高温,气温连续多日维持在摄氏30度以上,许多单位和家庭还需要开空调制冷。这只能感叹,世界真奇妙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然现象,我们在感叹大自然奇妙的同时,也需要追索其中的缘由。
世界太大、太复杂,有很多自然现象,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理解了,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近段时候出现这种异常天气,东边热,西边冷,很少见,之前我们的专家也可能没有预测到。之所以形成这种异常天气,很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段时间的东边热,西边冷的天气,是一种几十年才能遇到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奇怪,很正常,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第二、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使以往的天气有所改变和变化,比如修建大型水库,城市人口地不断增多,和城市面积地不断扩大,机动车辆的过度增加,等等,都可能使气候、气温改变和变化。
今年的大暑节气这么热,多地刷新高温记录了,那立秋后会不会也这么热?
今年的大暑节气是从7月23号开始的,有15天的时间,今年的大暑天气总体来说是非常炎热的,南北几乎就是一个大的火炉。好多地方的温度中午时分持续在35度以上,个别地方已经达到了39~40度的温度,使得一些人受不了这种温度的炙烤,已经已经超过了人身体的体温是非常难受的,可以说是上蒸下煮的桑拿天气,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中暑的现象。好在今年大暑节气里雨水比较丰沛,一般一天一场雨,也使得温度稍微低了一些。
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的时间,从7月12号开始到8月20号结束,在这4天的时间里二伏的天气有20天的时间,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是非常的长,而且也非常的炎热的,当然对于大暑节气正好在二伏节气里,二伏到8月10号才能够结束,然后再进入末伏的天气,8月8号凌晨3:12:57立秋,应按照这个时间来说应该属于早立秋,毕竟是凌晨时分。也就是说立秋的时候还在二伏的末尾期,然后漠河的天气十天又在立秋的节气里,也就是说今年立秋是非常炎热的。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按照这句农村俗语的意思,难道立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凉爽了,似乎今年是不可能的现象,而且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又特别的严重,立秋以后还在三伏天气里,所以今年立秋的天气应该还是比较炎热的。这应该是按照另一种早立秋晚立秋的判断依据,那就是立秋的时间一般在农历6月底或者7月初,一般的习惯是在农历6月底的立秋的话就属于早立秋,在农历7月初立秋的话就属于晚立秋,所以今年应该按这个来说,属于晚立秋的现象,那么秋天这只大老虎就属于母老虎了,连秋后加一伏之说都免了。
“大暑热不透,秋后热死牛。”这句农村俗语,就是说大叔的天气必须是炎热的天气,毕竟大叔15天的温度过高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因为这个季节水费比较充沛,而且农作物正式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每年都有炎热的天气,大叔的天气如果热不透或者是持续的时间相对来说很短暂的话,秋天的天气就是非常炎热的,毕竟立秋以后还需要农作物进一步的成熟生长。当然在秋天也是非常重要的,“秋后三场雨,遍地是黄金”,就秋天雨水比较充沛一些农作物的成熟度膨大度,淀粉的累计度以及植物脂肪的积累等都是有极大的作用。
总之,今年大暑的天气是非常炎热的,多地已经刷新了当地的最高温度的历史记录,好多地方,温度已经达到了39~40度的记录,而且一一些地方已经超过了这么高的记录。对于大暑的天气可以说是热透了,热透了的大暑那么秋后是怎么样?今年立秋以后还是非常炎热的,至少能持续一段的时间,因为立秋的天气正在三伏天里,也就是说初三伏天还有12天的时间,整个立秋的节气也只有15天的时间,所以立秋的节气还是非常炎热的,但是还有秋后加一伏之说,所以立秋以后到了处暑还要热着一段时间,处暑出不了热天,今年天凉必须在白露后了。
2019年的大暑就像是大火炉一样炙热,大部分地方都因为高温天气导致农田里的水分蒸发,想必大家回到老家以后看到田野里都在进行浇灌,而有的地因为人在外地没有回来及时浇灌导致玉米苗基本上因为干旱缺水枯萎了,那么就像问题当中所提到的“今年的大暑节气这么热,甚至多地都已经刷新了高温记录”那么立秋以后还会不会这么热呢,今天我就根据这个问题来讲一讲今年立秋以后得天气变化情况。
“大暑节气为什么会这么热呢”
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觉得去年还有前几年大暑节气的时候就没有这么热过,为什么今年会这么热呢,其实在我们农村老家有一句话叫“大暑如果热不透,立秋以后秋老虎”那么这句话想必大家也都听过,要知道大暑可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因此如果大暑不热的话,那么立秋以后就会很热。
“今年立秋以后还会很热吗”
我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看了一下我们家的万年历,其实立秋以后是否热不热这完全是要看立秋的早晚时间,比如今年的立秋时间是阳历的八月八日星期四,阴历的七月初八,也就是说再有八天今年的大暑这个节气就算过完了,迎来的是“立秋”。
综合于往年的立秋时间显示,今年的立秋时间比着往年要早一些,再加上今年大暑又特别热,那么也就是说立秋以后的天气早晚和中午都会没有那么热,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空调就可以不用再吹了,毕竟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早秋凉晚秋热”。
综上所述:
总而言之根据以往的农村俗语经验来说今年立秋以后不会很热,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立秋以后的前两个星期,这这两个星期还有大暑的余热,所以我们爱美的人士在中午的时候出门记得穿上防晒衣。
今天是2019年7月31日,7月份的最后一天,再过8天也就到立秋了,今年从7月23日大暑节气开始以来,全国各地就处在一个高温的烘烤下,所以大家都很关心立秋之后的天气情况。
不过今年的热真的是创纪录的,阿冰老家河北地区,大暑节气以来,一直保持在35度以上的高温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河北大多数地区的用水用电量超过往年,其实今年北方大多数地区都处在一个高温的考验下。
今年的大暑可算是热得透透的了,从大暑开始我就预测,今年大暑节气之前的气温一路上升,大暑之后极有可能会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果不其然,这几天的气温更是一天高过一天。而且去年的极端气候显然已经影响到了今年夏季的气候,南方地区多雨炎热,北方地区少雨酷暑。
按照老话“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今年的大暑算是热透了,那么立秋之后会不会还继续这么热呢?
我觉得今年立秋后天气应该还会这么热,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大暑在7月23日,可今年中伏有20天,到8月10日才出中伏,两个节气都处在中伏这个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里,可见立秋之后,到出伏还有小半个月的时间,“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足见今年立秋之后天气还会继续保持炎热的趋势走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今年的“秋老虎”怕是不会客气。
不过立秋之后到底热不热,还要看具体情况,加入今年立秋前后的雨水比较多,那么极有可能形成“顺秋”的状态,天气会逐渐凉爽下来,我们也就不用那么担心了。看了一下阿冰北方老家邯郸的天气情况,未来15天内多阴雨天,似乎代表着凉爽的意味。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立秋凉飕飕”,今年立秋刚好在8月8日早上3点多,属于早立秋,难道也意味着今年立秋后北方的气候会凉爽起来吗。
不过,我国南北差异巨大,可能北方地区顺秋了,南方地区还处在可热之中。但不管怎么说,即便“秋老虎”到来,高温天气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慢慢会凉下来的。
(文/阿冰)
最热不过三伏天,况且大暑节气也是处于中伏,所以大暑节气的这一段时间内我们村里有好几个人都中暑了,并且由于太热了也有两位80多岁老人去世了。真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和最冷的三九天都是年纪大的或者说有病在身的老人不好迈过的两个槛。
对于今年的立秋是在阳历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而处暑的节气在23号阴历七月二十三。我也是看了最近这些天的预报天气,感觉今年的立秋应该应对“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俗语!今年的立秋是在凌晨3点多,所以我觉得立过秋以后,天气应该会比较凉爽的。
对于秋老虎的理解:
我们老百姓都习惯了立秋以后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比较热的天气,但是即便这样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也拉开了。秋高气爽才是主旋律!
秋季也是我们这里的夏季农作物丰收的季节,比如说玉米,花生,朝天椒和红薯都处于长果实或者说果实膨大期间,这个时候也是需要白天25-30度的温度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果实长的比较饱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立秋以后就是白天中午到下午3点多的这一段时间比较热。并且不会在出现燥热和“蒸桑拿”的桑拿天的情况了。
总的来说对于立秋以后我们老百姓还是希望天气能够在热一段时间,(高温在30多度左右)这样的话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收成。
自从7月23日进入大暑气候,天气就在蒸蒸日上,所谓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每年进入大暑气候,就要解暑纳凉,在户外作业应对减少正午时分。
今年的天气格外的热,时隔四年再次出现。有多人也应该知道早几年前报道,路面上煎鸡蛋。记得有记者亲手在路上煎鸡蛋。2015年是历史最高点,不过高温出现了只有三四天 ,可是今年就不一样了高温持续时间长,加上干旱少雨,路面就是一块铁板,走在路上加上空调排放的热气,真是受不了,还好现在农村,太热就去泉水河去玩耍。
今年立秋8月8日,还在二伏天当中,二伏天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今年立秋要比往年热很多,今天已经7月三十号了,到立秋就仅仅一个星期时间,这几天还在升温,所以今年高温,没有最热,只有更热了。
老人常说立秋后还有24只秋老虎,就是指立秋还是要热24天 想要减凉需要达到白露边缘,晚上就可以睡个安稳觉,所以还要忍受一个月的高温天气。现在只要减少高温作业了。
立秋以后当然要热了。像今年这种情况,立秋以后还有一伏。要是立秋之后天气立马转凉,老百姓该哭了。庄稼在立秋这段时间,正需要高温来提高拔节灌浆等,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旺期。如果没有高温,粮食如何丰收?立秋以后热有利于庄稼的有利生长发育,是农民种植的作物丰收保证的自然条件。
老话说:大暑热不透,秋后热死牛!但是今年二伏是二十天,立秋的8月8号还没有出二伏。在我们这边,按照以往的暑期气温,也就是三伏天的天气最热。因此,今年立秋以后,要是不经常下雨,应该还会有这样的高温天气。虽然说全国各地气温很高,要是经常性下雨,天气虽然很热,但是在北方来说,很难达到四十度的高温。我这边现在虽然是二伏天,最近却经常性下雨,温度多在35℃左右徘徊。
但是立秋以后,要是不下雨,天气异常闷热,高温也可以达到四十度。农村老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刚好说的是今年的这种情况。立秋以后,还有一伏。那么立秋以后还会不会这么热呢?
这要看具体的气候因素。通常来说,立秋以后,要是不经常下雨,像今年立秋以后还有一伏的情况,三伏那十天会比二伏还要热。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说有雨水天气转凉很快,反之,不下雨,立秋以后一样温度高,还是大暑的节奏和感觉;只有过了处暑,田里的庄稼生长期到了,保证农民的丰收,高温天气才会渐渐消失。
你好,我是冒蓝火的小农民,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说起这个高温天气,简直是刷新了我对夏天的认识,那好像是大前天,温度飙升到了38℃,马上都快四十了,手机居然给我发了个暴雨预警,说中午有雷阵雨,我还挺高兴了,想着老天爷还是挺为我们着想的,结果,趁着这高温下下来的暴雨,连乌云没看到,一边大太阳,一天下着雨,可想而知这个雨的温度有多高了吧,出去一趟都感觉是在热锅里下煮饺子,差点就熟了。
不仅我们这地方是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呈现出这种状态,以前的四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重庆、南昌,在现在上来看,至少得要分出十大火炉城市了!前些天还看到的全国高温分布图,非常形象!
如今,二伏的日子已经过半,高温的天气也快要迎来末尾了,明天就是八月份了,离立秋的日子也就不到十天了,大家都说,“大暑热的透,立秋凉飕飕”,这样看来,今年大暑的天气确实热透了,那马上要来的立秋应该也不会太热了。
还有今年是凌晨三时入的秋,用我们老家的经验来说,这是早立秋的标志,相比较去年下午九点的立秋,今年的秋老虎应该不会太热,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高温天气持续不了太长时间了,那些户外工作的朋友也要做好防暑安全措施哦!
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你们那的温度怎么样?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想要了解更多好看好玩的三农资讯,那就请多多关注我吧!
今年的大暑节气这么热,多地刷新高温记录了,那立秋后会不会也这么热?
最近确实各地都爆发高温预警,真的快要晒成“包青天”了,尤其是大暑节气前后,各地温度持续走高,北京、河北、四川、重庆等地的20个县市,7月份温度达到或者超过历史极值。不得不说,“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热理解,那么接下来就是立秋时节了,立秋之后还会热吗?
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前几天受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异常,江南、重庆等地降水明显增多,高温天气明显减少。但是,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华北南部、黄淮将持续性高温,原本受环流系统异常影响的江南、江淮等地将进入高温天气。从26~31号基本上维持高温炙烤模式。
从明天开始,进入8月份,距离立秋也只有8天时间。立秋的到来,代表着季节由夏转秋、由暑转凉。但是,让人感觉到失望的是,立秋并非预示着真实的秋天的到来,只能算是名义上的秋天到来。立秋之后,依然还有高温天气。
首先,从立秋的时间来看。今年8月8日立秋,正处于7月22日~8月10日的中伏阶段,不仅秋后有一伏,还被中伏包围着,算起来立秋之后三伏天还有12天才会结束。至于什么是三伏天,我想就不用解释了,处在三伏之中,自然难脱高温的天气。
其次,从节气的含义来看。大暑之后的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等,立秋虽然是暑去秋来,预示着凉爽的天气即将接踵而至。但是,处暑才是真正的暑气结束的含义,而白露才是真正进入秋天的气温特点。归根结底,立秋为名义秋至,暑气依旧;处暑才是暑气结束的日子;白露才是真的秋凉至。
最后,从民谚的角度来看。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虽为3点12分立秋早立秋,天气没有那么炙热,凉爽的也相对快一些。但也仅仅体现在立秋早晚凉,白天及中午依然是暑气逼人。立秋不下雨,24个秋老虎,立秋之后还有可能有秋老虎的肆虐。
所以说,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立秋之后高温天气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说今年是早立秋,秋老虎也是公秋老虎,根据民俗谚语来推算,今年立秋之后温度依然较高,但是威力要相对小些。当然,所有的民俗谚语都有其地域性和误差性,判断高温与否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来定。
“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死牛”的歌谣,意思是说,如果早晨立秋,则秋后天气凉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则秋后天气仍会暑热难捱,这是老人经验的总结。
立秋节气到,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开始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
今年属“早立秋”,暑去凉来,天气可能会明显转凉。立秋后天气湿热交替,合而为湿热邪气,以致脾胃内虚,肺气燥热,身体抵抗力容易下降。因此,此时应调养脾胃,预防胃肠疾病!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立秋,是一年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从这天起,天气逐渐转凉,但也不要高兴太早,俗话说“秋来伏不去”,立秋初始,最宜调脾胃,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的需要。
跟着老传统习俗品秋立秋后,往往白天很热,而夜晚比较凉爽,早晚温差变大。自然万物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变为阴盛的转折点,人体阴阳代谢自然也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立秋后,在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侵入。中医认为,秋季是夏冬两季的过渡时期,气温由热向寒转变,养生也应从“养阳”转向“养阴”。
秋季人易胖,有些怕胖的人为了控制体重,在秋季只吃瓜果蔬菜,不吃主食。这种做法不可取。无论任何季节,忽视主食进行减肥的行为都极其不当。
人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储备应全面而均衡,必须通过丰富的饮食提供,主食更是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此外,常被减肥一族鄙视的肉类,也同样含有其他食物无法替代、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盲目改变饮食结构,对于身体有害无益。
持续高温下多地旱情如何应对?
针对持续高温下的多地旱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耐旱作物和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农业用水量。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更多水库、水渠和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能力。
加强抗旱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抗旱工作。
抓住降雨时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扩大抗旱播种面积。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持续高温带来的旱情,减少损失。
海南多地连续多日高温,民众“全副武装”出行, 你怎么看?
4月底前,我国南方降雨频繁,广西中部和东北部、广东中和中东部、湖南西南部、江西中南部等降雨较多。广东的惠州、广州、深圳、河源,贵州黔南州、广西桂林等局地降了大暴雨。广东、广西等地不少地方降水比常年偏多1至2倍以上。但是,在降雨地带旁边的雷州半岛和海南等地,却非常晒,非常热,已提前进入盛夏的感觉。没防晒经验的细皮嫩肉的外地人,就得要留意。
近几天,华南雨势整体减弱,降水重心逐渐转向江南一带。海南近期持续受副高压掌控,高温炎热,人在大太阳时在户外,一会儿后就大汗淋漓,全身粘乎乎,觉得不好受。海口,近期最高气温将一直保持在35℃以上,大家日常已普遍进入防暑模式。我知了哥前几天在海南岛隔海相望的雷州半岛西南一带,阳光很强烈,也非常热。不敢在海边呆太长时间。
(海边固定遮阳伞)
酷热时节,除非是工作,做事,办事,迫不得已,否则,只能尽量选择不是酷热时段外出。特别在海边,紫外线更强,如果是南下到海南度冬、休假的人,没有防晒经验,皮肤很容易被晒到深红色,有辣痛和麻痛感,且过一会儿轻微肿起。我知了哥在做学生时,夏天骑自行车20多公里去海边玩,被晒得手和脸都皮肤开裂,整个人黑了一层,第二天掉皮,麻痛麻痛的。
如果被海边猛烈的太阳灼伤,不注意,还下海,会给海水腌得很痛。在海边玩水时可能兴奋,一时没觉察,过后回来就知道滋味不好受。
所以,在这种天气中,要注意防晒,别给太阳灼伤,该备上防晒的帽子、遮阳伞和披一点遮挡衣物的就备好,有这些武装就全副武装,别贪一时方便懒得带。
在南方的农村,农民在田里劳作都会带上很大的遮阳伞,所以,皮肤太嫩的人,更要注意。
我是去年这个时候到海口的,好像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热。有一次去超市买东西,售货员说,现在还不算热,过一个月就很热了,我们通常都是一天换两遍衣服的。
后来大约是6月份,天真的很热了,就像现在一样。我住的房间很小,酒店式的,窗户朝西,每天下午三四点钟,白花花的大太阳就晒上了,我只好拉上窗帘,把自己封起来,屋里没空调,朋友给送了一台电扇,就搁在床边吹。
我属于怕冷不怕热的人,所以到了海南,所以这种高温并不能吓着我。
但今年热得早,一醒来就觉得浑身粘乎乎的,我因为各种原由曾创造过一年多没洗澡的记录,现在不行,一天洗三遍。
我换了个房子住了,面积比去年的大了,也没有空调,但似乎比那个小房子还热。现在的房子朝向东南,按风水上讲,很佳,可是上半天太阳照南边,下半天太阳照北边,两头都热,真不如去年住酒店式的那个小房,它的门朝走廊开着,走廊一天不见阳光,有些阴凉,从门溜进房子的风,有凉意,可降温。
海口现在,白天如坐蒸笼,但如果有海风吹起,就如坐春台了。那个爽啊!尤其是晚间,太阳落了,月亮升起,阵陈凉风拂面而过,像你那心怡的人的凉吻,轻柔、体贴、诱惑,让你不由得沉醉深醉。
海南的白天,是热情炽烈的壮男;海南的夜晚,是蜜意缠绵的阿妹。白天热在浪尖上,晚上凉到谷底里,大起大落,像荡秋千,像坐摇篮。舒坦得很呢。
海南人祖祖辈子生活在这样的气候里,不热才不安逸。到了晚上,8点左右,凉夜模式开启的时候,海南的大妈小姑娘们觉得应该干点啥热热身再流些汗了,于是那些稍微能摆开点屁股的地方就被她们占了,高音喇叭开始吼了,扭腰耸臀的广场舞开始了。有的舞者娱己谅人,音量小,早跳早结束,这些一般是老年人;而三十到五十岁之间的舞者,晚上快八点开始,到十一点半才结束,且不说舞跳得怎样,音乐声高到能摘到天上的星。
海口的天太热了,但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夜晚居民区的高音喇叭。所以我们小区的人说:不怕太阳像老虎,就怕大妈的广场舞。
6632万亩受旱,多地水稻减产绝收,高温热害频发,农民怎么办?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优越性!
二是高度重视和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学习南街村在人均三分耕地上创首富一一一群众不富我不富,民穷我富是耻辱!
三是大力发扬和落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大兴水利保障全部耕地旱涝保收!
四是全面改革三次分配,坚决纠正“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平均地权,保障每一个农民的基本民生!
农民怎么办,农民还能怎么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等着吃救济粮,二是讨荒要饭。
忽然间想起来老辈人传下来一句话:“发大水淹不死鸭子,年成假饿不死瞎子”。瞎子不靠种庄稼吃饭穿衣,早早地学说书、唱戏、算卦等各种生活技能;这地方淹了旱了可以到年成好的地方媒营生,苦就苦在千千万万种地为生的农民。
现在,农民的收入无非是种地、打工,这些收入几乎全部用在孩子上学、建房买房和老人治病上。
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比没有义务教育收钱还多;建房沙子论斤,买房每平米上万;至于老人治病,乡镇以下医院治病不报销,乡镇以上的虽是报销一多半,但一进去各种仪器一起上,不把农民整得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就别想出来!
农民盼着风调雨顺无灾年却常常是事与愿违。今年长江干涸受灾面积大,可喜的是长江虽无水,黄河却滔滔,国家一定不会让灾区农民讨荒要饭!这一点确信无疑。
近日多地出现高温天气,我国历史上最热是哪一年?
听说今年是60年来最热一年,历史上最热一年应该在1960年左右吧。那年一定是全国范围的高温灸烤。又没有空调,少数人家有风扇吧。人口密度没有现在大,估计没有现在的“热得难受”吧。
热天谈高温,要问我国历史上最热的是那一年?有人说是乾隆八年(即1743年),说当年伏天气温达到最高的45°c,光北京城就热死11400人。
乾隆八年距现在已有280年历史,这里可能有不确定的真实?虽有史料记载,这数据在280年前测量气温的温度计远没有现在达标,测报员是否敬业?北京城因高温致死1万多人,是耸人新闻,是否把老死的、病死的、饿死的、夭折的也算在内。
☆高温时节的天空☆
眼不见的不算,这里来说说近60年之内的高温数据。
1966年,当年农历闰三月,年庚“丙午”,从周易学上推算字义:“丙属火、午属火”,这双火之年,注定高温高热。
据上辈老年人回忆,1966年安徽大旱,且伏旱连着秋旱,立秋时节高温更甚,塘堰见底,河道干涸,庄稼枯死,塘灰里能煮熟鸡蛋,枯萎的茅草用手搓揉,能吹出火苗。据《安徽气象年鉴记载》,1966年安徽是建国后最热的夏天,当年8月9日,合肥最高气温41°c,屯溪41°C,蚌埠41.3°c,霍山43.3°c,这是有证可查的。
今年的天气从7月7号“小暑”节气后,一直热浪滚滚,大家在炙热的高温下煎熬,直呼“热炸了”,可气象数据显示,突破40°C的城市并不多。
1743年,乾隆八年最热
在公元1743年7月20~25日的温值最高,平均值高于40℃,其中以25日的温值最高,达到了恐怖的44.4℃,地表温度更是近乎65℃。乾隆八年,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44.4℃的温度是什么概念呢?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一年最高气温为39度,位处热带泰国全年平均温度是22℃~32℃。
可能大家对于数字上的温度没有实感,以前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39℃为例,人的体温超过39°,就可以诊断为高热发烧,需要去医院急诊。
1967年8月,从北京乘火车返回南京,那一年都8月了,依然烈日炎炎似火烧 ,在浦口过江的列车摆渡船上,列车里真有旅客在列车密封的车厢里,被热死,直接倒地一命呜呼,哀哉我当时就10岁,也被热晕过去了,不省人事了,那时家家下午就去街道上占地方,睡觉。